English

“王致和”二说

有话要说
1998-11-21 来源:生活时报 和 平 我有话说

老北京“王致和”臭豆腐,遐迩闻名。

关于王致和之评价有二说。一说是王致和本是安徽举人,康熙八年来京赶考,结果名落孙山。王致和金榜无名,却脚下有路,他自谋生路,发明了臭豆腐,结果是“臭”名远扬,反而让人有口皆碑。另一说是王致和未取功名,便自甘堕落,沦为引车卖浆之流,虽说整出了个什么臭豆腐,却实在有辱诗书门第及举人名节。于是,关于王致和,便有了截然相左的两种评说。

倘若王致和锲而不舍,屡败屡战,不取功名誓不罢休,即使是毕生耗于茫茫科举,也无人非议。而一旦卖了臭豆腐,则有给孔老夫子抹黑之嫌,那是因为,千古以来,文人的名节是大大重于谋生的本能的。

计划经济体制,也有形无形地造就了这种潜移默化的“名节”观念。国有、集体、个体似乎有了无形的等级,国家机关、省、地、县、乡、村,虽同为干部,但在人们眼里,自然而然地分了三六九等。吃“官”饭的、吃“国有”饭的,吃“政府”饭的,自然是最佳选择。而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,人才的市场化,分流、下岗、竞争择业,再囿于过去那种“名节”,恐怕就难以找到合适的饭碗了。

报载,温州市解决下岗分流风平浪静,你来我往,秩序井然,没人闹着找市长,而是心平气和找市场。短短6年间,温州市国有、集体单位减少就业岗位近3万个,而个体、私营、外资等单位的就业岗位增加了20多万个。一大批“王致和”们从“国”字号跳进了“个”字号。转变观念,让温州人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找寻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。

试想,王致和即使整上个“范进中举”,也未必能名垂千古;而他发明了臭豆腐,却能世代在人们心中“榜上有名”。况且,如今的时代,正是第三产业、服务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,从“国”门进个体或进服务业大门,说不定恰恰是柳暗花明,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呢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